(美美美)-澎湖旅遊網
 
最新留言 最新圖片
旅遊新聞 Travel News
​2017年全國文化會-21世紀台灣文化總體營造澎湖論壇會議
2017/06/05 | 分享: 【記者:姜秀珠 澎湖縣 】
 
 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澎湖分區論壇,於5月20日至21日假澎湖生活博物館多媒體簡報室舉行,第1天以藝術論壇為主軸,並聚焦在「澎湖美術館」設置的可能性;第2天討論全國文化會議六大議題與文化基本法草案。第1天的議程,分為四個議題「美術館的啟示」、「公立美術館的經營與挑戰」、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及「澎湖美術館的想像」。
  第三場的議題為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,由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林威城主任擔任主持人。林主任認為澎湖在歷史的發展上,因其地理位置,擁有眾多的多元文化:澎湖開發已早,如繩紋陶文化、唐宋後的季節性移民、元朝設治後的漢文化治理,甚至因為戰略因素,荷、法、日也曾在此的經營謀略,以及近現代越南難民的棲身。這些多元的歷史,讓澎湖的文化軌跡有別於臺灣。特別是越南難民營的部分,他也是閱讀到張正引言人所提供的故事,才知道澎湖曾有這樣的地方。他提出在澎湖生活的新住民約有1千多人,而原住民則為4百多人,原住民在澎湖屬於更少數的族群,他們的文化參與情形,也都可以再探討的。

【圖說】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,由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林威城主任擔任主持人。(圖/澎湖縣政府 提供)
  參與本場次的引言人為東亞南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。他談到這二、三十年常來澎湖,有機會關注到澎湖新住民的議題,在會議手冊的兩篇文章,便是書寫他們的故事。首先他對會議「離島論壇」的定義提出見解,認為「離島論壇」是若以澎湖為核心,臺灣才是離島,因此需要調整角度看事情。舉出如果以文化的角度來看澎湖,可能會看到聚落建築;以生態的角度來看澎湖,則會看到島嶼。他將此次的引言內容命名為「例外之地」,源自於大學同學(劉吉雄導演)拍的紀錄片:劉導演在澎湖當兵,退伍前夢到一位柬埔寨的小朋友用英文跟他(劉導演)說:「你知道這個地方要拆了嗎?」,一連夢到三次,便重新尋找這段1977年至1988年的越南難民營歷史,會議手冊上所記載的「周阿姨與倪叔叔的愛情故事」,則是張負責人後來到澎湖所記述的故事。他說到:難民並不是一開始便直達澎湖,46艘難民船在海上漂流,從越南漂流到中國一帶,美國當時並沒有收留他們,臺灣政府也害怕當時船上有匪碟,便集中於澎湖管理,這也突顯澎湖在當年世界冷戰的情況下扮演的角色。另外一則「阿花阿草不孤單」,是新移民幫傭與臺灣家庭間的依存關係。受邀於多場次全國文化會議的張正,也感慨這樣的場合雖然想要重視新住民族群,卻無法將他們包容進來,所以希望藉由這兩則澎湖的故事翻轉想法,提供我們思考讓新移民共同參與的辦法。張負責人以創立四方報的經驗,分享新移民不是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是需要有個舞台來闡述。在四方報的7年間,他們收到1萬8千多封信,這些信件有些是月曆紙、也有些是考試用紙…;亦有收到許多畫作。四方報這個平台,讓新移民有機會展示他們的心聲、文筆、藝術…等。他也提到,四方報剛開始做為一個紙本媒體,讓聲音以文字呈現出來,並且在各地便利商店上架,卻隨著科技發展,臉書(facebook)讓紙本通路有了發展困境,所以朝著「唱四方」的電視節目,讓新移民有機會在螢光幕前曝光。然而外籍勞工、新移民並沒有機會及時間到攝影棚唱歌,於是他們扛著機器在新移民出現的場合,邀請他們唱歌。張正負責人最後談起他現在所做的事情:經營東南亞主題書店,儘管網路資訊的傳播很快,但是書籍依舊具有價值性。藉由友人從東南亞帶書回來,讓新移民朋友閱讀,讓他們在書裡找一段燦爛時光。

【圖說】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, 由東南亞主題書店張正負責人擔任引言人。(圖/澎湖縣政府 提供)
  參與與談人為藝術工作者--蔡宛璇,分享近年來參與藝術介入族群的心得。宛璇以社群的概念替代了多元族群,她歸納了在生活中遇到的社群,包含有漁工、兒童、青少年、高齡、藝文工作者以及新住民,而呼應張正引言人的「視角立場」,宛璇認為新住民很有可能是從臺灣本島、東南亞以外的國家、以及各種原因來到澎湖生活的人們。她以藝術進入社區的經驗回應本議題--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的內涵:「對於是在做『誰』的藝術,剛開始遭遇到很大的困境,到底是藝術家本身、還是社群的人,而為什麼是在『這裡』、不是在『家鄉』等問題,讓以藝術為名的社區營造,在第一年時有了角色衝突,後來嘗試理解,並且尊重兩造的長期經營,才達到成果」。宛璇接著談到二年前在澎湖做的「離島的離島」,英文的片名是「群島的童年」,其實要表達以離島孩童的生活作為一個認識世界的重心,希望由他們做為主體的發聲,其出發點是想去認識澎湖離島的教育現場,他們的生活是怎樣、跟海洋及當地文化傳承的關係。在上述的經驗中,宛璇藉由藝術開啟與多元族群的對話,因社群皆有主體性,在彼此的經驗都會有比較及碰撞的過程,進而產生改變的開始。

【圖說】「多元族群的藝術及文化參與」,由藝術工作者蔡宛璇小姐擔任與談人。(圖/澎湖縣政府 提供)
  藝術家在這裡的角色,應該是一個轉譯者及對話者,將觀點放大、將隱匿者顯現。回應本次藝術論壇的目的,她提出「澎湖真的需要美術館嗎?或者藝術中心?」的省思:若籌畫一座美術館,15年後是否能符合未來時空及環境的需要;她認為臺灣(澎湖)缺少的是一座藝術中心,像是一個平台,機動地做資源整合的事務。
 
回上一頁



 
關於我們廣告刊登客服信箱 合作提案 隱私權政策 線上付費
客服信箱:mmchured@gmail.com